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 
 首页  部门概况  资源建设  服务指南  联系我们 

通知公告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
2025馆藏推荐(九)| 五本镌刻时代印记的经典书单

发布时间:2025-07-02   访问次数:

1.《中国母亲》

作者:张慕水著

馆藏地:第五借阅区

索书号:I247.57/6573

小说以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为背景,讲述了主人公图娅领养三名孤儿后,丈夫意外失踪,在生活万分艰难的情况下,图娅以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,克服重重困难,抚养孤儿长大。小说着重刻画了巴图、德德玛、阿茹娜这三个孤儿的人生轨迹,从他们被家人迫不得已遗弃在育儿院,然后被图娅额吉排除万难领养并抚养成人,最后图娅额吉鼓励他们回到南方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。亲生母亲给了他们第一次生命,党和国家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,草原额吉则守护了他们的成长。他们最终心系草原,没有忘本。书稿塑造了胸怀大爱、无私奉献、坚强勇敢的草原额吉形象,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,超越血缘、地域和民族的大爱佳话。

2.《永远在路上:一个农民的一生》

作者:张培忠著

馆藏地:第四借阅区

索书号:I253.7/241

这是一部扎根土地的生命史诗,以质朴笔触勾勒出中国农民跨越时代的生存图景。作者用纪实般的叙事,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嵌入历史褶皱—— 从黄土高原的沟壑田垄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,他犁过晨曦里的霜雪,也踩过城市化进程的尘埃,手中的锄头既是谋生工具,更是丈量土地的标尺。

书中没有宏大的时代宣言,却在春耕秋收的轮回中,藏着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与挣扎;没有刻意的煽情渲染,却于汗滴入土的瞬间,照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尊严。这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,也是一群人的集体记忆—— 当土地的故事被重新书写,我们终将读懂:所谓 “永远在路上”,既是农民与土地的宿命,更是中国人血脉里对生活最本真的执着。

3.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

作者:[美] J.D. 塞林格著

馆藏地:第四借阅区

索书号:I712.45/1150

当叛逆的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游荡,他骂骂咧咧地吐槽虚伪的“成人世界”,用破碎的语言拼凑着对纯真的执念 —— 这不是一本教你 “成长” 的书,而是一面照见每个灵魂深处孤独的镜子。

塞林格用粗粝又温柔的笔触,让霍尔顿在辍学、酗酒、与世界对峙的荒诞旅程中,喊出所有被压抑的迷茫:我们都曾是想守住麦田、不让孩子坠落的“守望者”,却在成长里慢慢弄丢了那个抗拒 “成熟” 的自己。

如果你厌倦了循规蹈矩的叙事,这本书会像一记耳光,打在每个假装“懂事” 的瞬间 —— 原来叛逆不是堕落,而是清醒者对虚伪世界的温柔抵抗。在霍尔顿混乱的独白里,藏着我们每个人不愿熄灭的、对纯粹的渴望。

读它,如同在喧嚣中抓住一声孤独的呐喊,然后发现:原来我们都曾是那个守在悬崖边的少年。

4.《我这一辈子》

作者:老舍著

馆藏地:第五借阅区

索书号:I246.7/97

《我这一辈子》是老舍著名的中篇小说,通过一名巡警对自己一生坎坷曲折经历的自述,反映旧社会城市小市民生活的苦难,表达对新世界新生活的希望:“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,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!”小说朴实平易,浑然天成,结构线索单纯,条理层次分明;语言独具特色,京味醇厚,通俗简洁,富有幽默感。《我这一辈子》另收录老舍中短篇小说代表作《听来的故事》《新韩穆烈德》《有声电影》等。老舍的小说朴实平易、浑然天成,文笔细致入微,尤其以北京味儿、幽默风为特色。在这些写实传神又夸张好笑的故事里,蕴含的是老舍对当时社会忧愤深广的讽刺与批判,以及温婉戏谑的幽默与自我解嘲。

5.《繁花》

作者:金宇澄著

馆藏地:第五借阅区

索书号:I247.57/6619

这是一部地域小说,也是一部记忆史诗。从六十年代的悠悠旧梦,到九十年代的喧嚣繁华,《繁花》以交错的时空叙事,勾勒出上海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。作者用细腻笔触,将上海的街巷弄堂、烟火日常娓娓道来,字里行间尽是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,以及时代浪潮下的声色犬马。在这里,你能嗅到黄河路的美食香气,听到弄堂里吴侬软语的交谈,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温度与气息。

《繁花》不仅仅是一本小说,它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情礼赞,是一部上海市民的心灵史,更是时代变迁的生动记录。透过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,我们看到的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宏大叙事,以及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。它让我们在品味故事的同时,也对过去的岁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,对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有了更细腻的体会。